最近又見到錯誤的煎製中藥,以致影響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醫案!
為了達到預期的療效,科學中藥顯然是次要的選擇。然而,中藥材除了少部分,如山藥及蒲公英等隨手可得的生鮮藥材之外,大部分在中藥房所買的均火乾燥過的藥材。
最近又見到錯誤的煎製中藥,以致影響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醫案!
為了達到預期的療效,科學中藥顯然是次要的選擇。然而,中藥材除了少部分,如山藥及蒲公英等隨手可得的生鮮藥材之外,大部分在中藥房所買的均火乾燥過的藥材。
正如本專欄今年(2023)一月份所預側,無疑地,第四波的新冠疫情儼然默默地興起中,而這一個現象想必讓每一個人覺得心驚膽跳!
中醫理論主張「肺」是嫩臟,亦即最容易受傷;也就如同西醫理論中所說的肺臟是人體自娘胎後最後成熟的臟器一樣,負責主「氣」的「肺」,也就是呼吸功能的正常與否關係到一個人血氧程度。
以國內目前失眠盛行率約17%觀之,推估約有391萬的失眠人口。此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發現,全台至少有200萬人有慢性失眠困擾,每5人就有1人深受失眠之苦,其中有3成的人服用安眠藥,據此推估使用安眠藥人口約60~70萬人。
2014年一篇研究指出,長期暴露於電磁波不利於睡眠品質的同時,似乎也提醒你我必須減少具有電磁波之物品在身上的重要性,以避免身體健康受到傷害(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10825)。同樣地,美國環境工作小組之官網刊載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之研究指出,手機及其他無線傳輸設備等之電磁波有害健康,尤其是誘發神經及生殖系統等癌症(https://www.ewg.org/news-insights/news/2022/11/protecting-kids-wireless-radiation-school-and-home)。
我們常常聽到某家診所所開立的感冒藥物很強,吃了之後再去吃別家的藥物就會變得沒有效果等等之類的話;事實上,那就是使用類固醇了。
以感冒時所引發之鼻塞問題為例,有些病人基本上使用抗組織胺就可以處理,但是時間上會稍微長一點。在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影響下,醫生就會開立類固醇(Glucocorticoid),以節省時間,並藉以建立口碑。
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又稱為異位性濕疹,為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由於常於患者之手肘窩、膝窩、頸項、前胸部、手腕及足關節等處會出現皮膚乾燥、發紅、脫皮的現象,及口唇周圍脫皮、結痂、有滲出液的情形,所以中醫稱之為「四彎風」。
令人難過的事實是,西醫的理論推論此一問題屬於過敏或者是免疫功能異常所造成,但真正原因目前也不甚清楚。
衛福部109年癌症人口統計顯示,甲狀腺癌佔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的第7位外,且為女性罹癌順序的第4位。根據統計,甲狀腺癌以40歲前的族群居多,且女性較男性多4倍,由於是10~29歲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因此也可以說是女性的癌症!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並透過血液流往全身,調控全身的新陳代謝,血壓、心跳、體溫、和體重。甲狀腺癌真正發生原因尚未十分確定,不過目前已知幾種輻射暴露、家族史、其他職業環境暴露等因素可能誘發產生甲狀腺癌。
國人常在各種社群媒體看到各種的防癌資訊,但是,那些所謂的專家、醫學博士、或者是名醫等權威人士所提出的建議真的有效嗎?
答案會令人失望,因為,每一分每一秒所吸入之空氣中所含的PM 2.5會誘發各種的癌症,並不僅僅限於肺癌而已。換句話說,依據美國癌症研究學會的新聞顯示,防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https://www.aacr.org/patients-caregivers/progress-against-cancer/air-pollution-associated-cancer/)!
腸泌素(Incretin)與胰島素(insulin)是目前西醫用來控制血糖的手段,然而,服用一種藥物處理健康議題的同時,卻是必須面臨所引發的另一個會招來癌症的問題。
腸泌素(Incretin)與胰島素(insulin)的好處與壞處不是今天本文討論的重點,反而,今天的重點聚焦於腸泌素(Incretin)最壞的副作用─胰臟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係脾胃論一書作者,其所提出之「人以脾胃為本」的論點一直係臨床時重要指標。
李東垣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觀念在現今新肺炎疫情流行之時代尤其重要;因為,當西醫治療新冠之藥物傷害到消化系統時,那麼在體內沒有營養的情況,那裡還能夠奢求有新生細胞來取代死亡細胞的可能?而這也就是他所指出之「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資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不能充」的理論基礎。換言之,脾胃一旦受傷,在元氣衰敗的狀況下必然百病由生,折人壽命。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2年發布之乳癌防治新聞稿顯示,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令人難過的是台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14&pid=1124)。
為什麼台澎地區的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其中一項可能因素就是如同2023年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https://oem.bmj.com/content/80/1/1)所刊登之針對芬蘭婦女所進行之研究一樣,上夜班!
不要騙人,一個人每日如果能睡、能吃、能排,必然心情愉快。反之,只要其中有一項異常,那麼,必然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甚至於是生不如死。
2020年的一項發表於臨床腸胃期刊的論文再度證實中醫2000多年前的子午流注理論是存在(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147411/),而且值得重視!
不良的睡眠品質不但會影響生活作息,亦會導致出現情緒困擾,甚至於最終會引發自殺!
太多人相信西醫那一套「現階段先要能夠睡得著」說詞而服用鎮靜劑及安眠藥以求速效,然而,一段時間後卻愈來愈依賴上述藥物,演變成難以自抜的局面外,甚至是走向自殺。
毫無疑問地,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有些人高燒、喉嚨痛到像刀割、甚至痰滿肺部到咳不出來。因而為了快速緩解喉嚨痛,有人除了多喝水,還有人是以吃冰及喉糖方式來緩解症狀。
西醫的研究顯示,人的健康問題70%是心理層次,真正是生理組織的問題只佔30%。
到目前為止,一般人,甚至於是醫療人員在遇到肌肉、靭帶及肌腱等軟組織受傷時,仍習於1978年左右所提出之冰敷的方式處理。然而,2021年一篇發表於世界臨床醫案期刊的論文提醒,迄今尚無研究可以確實地提出無害的軟組織傷害的處理方式(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173427/),似乎提醒世人這是一個已過時的處理方式。
在這一篇論文中提到,雖然冰敷能夠讓疼痛患者自覺有緩解疼痛的作用,然而長期而言除了拉長患部的復原時間外,並不一定能夠起到保護軟組織的功用的同時,臨床經驗證實亦會造成傷口有疤。
患有血壓及血糖問題的人在現今忙碌的社會裡比比皆是,而且讓人心驚膽跳,深怕會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然而,光是吃藥控制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只要有一天出現了作息不規律,氣溫大幅變動,那麼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輕則中風,重則喪命。
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資料統計顯示,高血壓除了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外,在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中位居第8位;2016-2019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指出,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觀之,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有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之趨勢。
黃帝內經在素問卷的古天真論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觀念。簡言之,就是人的作息必須符合大自然天黑日出的「道」,如此才能活得健康,甚至於活到百歲。而這一個「道」及「陰陽」係指何物?其實,說穿了就是為人熟知的「畫夜節侓( circadian rhythm)」或是稱之為「生理時鐘(biological rhythm)」。
自從西式飲食大量進入台灣之後,似乎註定洗腎人口就會逐年增加的噩夢!因為,太多人已經將每天早餐時同時吃肉排及蛋的習慣視為正常。然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卻是讓自己身體存在慢性自殺ing的狀況而不自知。
雖然蛋白質是維持人類生命的七大要素之一,可是隨著增加動物性蛋自質攝取量之際,卻伴隨著罹患腎臟疾病的風險。台灣腎病年報統計顯示,台灣在2021年洗腎人口持續攀升已達9萬4000人。
也許是因為現代人飲食的西化,再加上習慣晚睡,以致在早上起床後就以「早午餐」的方式進食,導致膽囊結石的情況日益嚴重。
以往本專欄就討論過造成膽囊結石的最常見情形即是晚睡而造成身體處於慢性發炎,再加上起床後未能在「一小時」內進食,致使肝臟分泌的膽汁無從發揮分解脂肪的功能,一段時間後就出現膽沙,甚至於膽結石的情況。
無疑地,新冠疫情讓每一個人心驚膽跳的同時,隨著確診人數又有日益增加的走勢觀之,可以確定的是二次或者三次確診的人數亦會隨著農曆年的來臨而增加。
無情的現實生活讓確診者為了生活而通宵工作,但,這樣子的行為卻會導致身體受到極大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