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西醫「目前的」理論認為人的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因此,想要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狀況發生就必須趁早養足骨本。而養好骨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增加鈣的攝取。因為西醫主張攝取維他命D以利於鈣的吸收的關係,所以,體內鈣的存量與維他命D的攝取量存在正向關係。
然而,凡事必為一體兩面,有好處必有缺點!維他命D攝取過量就會導致維他命D中毒(Vitamin D toxicity)或者維他命D過多症(hypervitaminosis D)。
鈣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西醫「目前的」理論認為人的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因此,想要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狀況發生就必須趁早養足骨本。而養好骨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增加鈣的攝取。因為西醫主張攝取維他命D以利於鈣的吸收的關係,所以,體內鈣的存量與維他命D的攝取量存在正向關係。
然而,凡事必為一體兩面,有好處必有缺點!維他命D攝取過量就會導致維他命D中毒(Vitamin D toxicity)或者維他命D過多症(hypervitaminosis D)。
整體而言,大部分的病患都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看到期待的醫療效果;然而,扣除意外事故,所有的疾病莫不是臨界值到了而爆發,絕非一朝一夕!
更令人難過的是糖尿病、高血壓的病患都以服用藥物能於最短時間降血糖及降血壓而滿足。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到最後一定會引發更難處理的後果。
腦部缺氧4-6分鐘即可能導致腦死,造成腦部細胞死亡之不可挽回的憾事。
CPR的急救步就是將一隻手掌根置於「兩乳頭連線」的胸骨上,另 一隻手指與此交叉相扣翹起。就針灸經脈理論的觀點而論,此處剛好有一個身體之氣聚會的穴位-膻中穴。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國內有將近有1/10 的人口飽受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所苦。其中,65 歲以上的老年人,高達 50.8%有失眠經驗。這數字意謂著每兩人就有一人每周至少有一次入睡困難、淺眠,或是過早醒來卻無法再度入睡的現象。
失眠在中醫稱為「目不瞑」、「不得眠」、及「不得臥」等。中醫理論認為失眠原因主要有受到咳嗽、嘔吐、腹滿等病證影響而使人不得安臥;另一種原因就是是陰陽氣血失和致使人不能人寐。
無論是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或者是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其生長和發育部分地通過細胞體積的增加來實現。因此多細胞生物的生長主要是通過細胞分裂、增加細胞數量並伴隨細胞的分化來實現的人體內每一分每一秒存在細胞進行繁殖新生,更換衰老死亡的過程,以達到維持機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及損傷後的修補。簡單地講,新的細胞必須透過已存在的細胞的分裂而產生,而每一個生命體都是從一個細胞生長發育而來的。
為了維持細胞的分裂與替換,人體就必須攝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及纖維等七大營養素。
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篇對於如何養肝的作法就指出,「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
很可惜,大多數的人都沈迷於愈夜愈美麗的迷思,毫無節制地放縱!
老天爺對於有的人有二件事是絕對地公平;每個人都有廿四小時,另外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過死亡。
既然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那麼如何「好死」也就成為首要考慮的重點。不要存有駝鳥心態,一旦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或者是漸凍人等罕見疾病,那麼就很難「好死」之外,甚至於會受到成為植物人的恐懼威脅!
不誇張,大部分的人相信多攝取抗氧化藥品可以免於疾病的發生!很不幸地,凡事必定出現物極必反的道理卻是坊間的社群媒體常常略而不談。
氧化係指氧氣參與身體各臟腑及組識內新陳代謝的過程。然而,氧在新陳代謝過後卻會產生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等基本物質變質的「自由基」。一段時間後,帶有一個單獨且未與電子 的原子、分子、或離子配對的自由基因具有活性及不穩定性,進而和體內的細胞組織產生氧化反應,最終導致組織細胞失去正常功能,有時也會破壞DNA,造成損害或突變而引發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等神經方面病變。
每天在社群媒體上所流傳的保健資訊猶如過江之鯽,然而不可信或更嚴重會導致喪失寶貴生命的資訊卻常常受到忽視!
太多人相信營養師所討論的各種食物及維生素的優點!然而,我們卻必須嚴正地提醒各位,有看過多少位營養師會提及缺點?很少,是不是?
自腦幹出來經顳骨到臉頰的「顏面神經」全長14~17公分 ,功能為控制臉部表情肌肉、眼淚及唾液分泌、味覺傳達等,而其分布在耳鼻喉科醫治的範圍內。一旦出現了「顏面神經麻痺」情況,臉部肌肉就會失去原有的功能而有嘴歪、半邊臉不能笑、眼睛向上看前額產生不了皺紋、喝水會漏、眼睛不能閉、容易流淚、牙齒不能全露出、吃飯食物卡在一邊、味覺消失或遲鈍、半邊臉會麻木感覺遲鈍等症狀。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常見原因有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感染、創傷、腫瘤、神經性疾病、先天基因缺陷等六項。常見的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是病毒侵襲,發生率大約每十萬人口就有廿人。
攝護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就宛如子宮頸癌是婦女專屬的癌症一樣。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1年十大癌症死因最新統計排行中,攝護腺癌已較前一年相比上升1名,位居第5。事實上,此一癌症在台灣地區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處於逐年上升的趨勢,估計每年有1萬個攝護腺癌病例外,目前台灣地區近十年攝護腺癌死亡率亦已增加7倍之多。
自腦幹出來經顳骨到臉頰的「顏面神經」全長14~17公分 ,功能為控制臉部表情肌肉、眼淚及唾液分泌、味覺傳達等,而其分布在耳鼻喉科醫治的範圍內。一旦出現了「顏面神經麻痺」情況,臉部肌肉就會失去原有的功能而有嘴歪、半邊臉不能笑、眼睛向上看前額產生不了皺紋、喝水會漏、眼睛不能閉、容易流淚、牙齒不能全露出、吃飯食物卡在一邊、味覺消失或遲鈍、半邊臉會麻木感覺遲鈍等症狀。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常見原因有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感染、創傷、腫瘤、神經性疾病、先天基因缺陷等六項。常見的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是病毒侵襲,發生率大約每十萬人口就有廿人。
2016年一項針對切除子宮及同時切除子宮與卵巢的研究證實,子宮切除與腦瘤極有關聯性(https://academic.oup.com/endo/article/160/1/1/5154748?login=true)。此外,在2019年的另一項的動物實驗中發現,接受子宮切除的老鼠會年現短期的失憶情況(https://academic.oup.com/endo/article/160/1/1/5154748?login=true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864089)。
事實上,臨床上常常告誡婦女應該多多關心自己的健康,避免冰冷的食物與飲料以免受到經痛的侵襲。喜愛冰冷的食物與飲料的婦女最終的結果就是痛經-子宮肌瘤,乃至於肌腺症。
不要否認,西醫界近年來所提出的一些如腸-腦軸理論,精準醫學、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等都在在證明二千多年來中醫所建立的理論是經得起時間的考慮。
這個(11)月15日,英國生物樣本銀行(UK Biobank)研究小組發表一份調查了8萬8千名志願者的研究,研究中指出,讓睡眠時間與人體生理時鐘同步,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風險的關聯。英國研究人員發現,10-11點之間躺平有助於心臟健康。然而,最危險的入睡時間是在午夜以後(https://www.inc.com/bill-murphy-jr/a-massive-new-study-of-88000-people-says-this-is-when-you-should-go-to-bed-according-to-science.html)。
懷著沈重,但又無奈地的心情必須再一次提醒大家,值此COVID-19病毒的新變種Omicron的出現之際,抗疫的思維必須重新審視!
事實上,在今年7月15日本專欄的「以不變應萬變抵抗新冠病毒」一文中就提醒各位,抗疫必須先從自身做起,並不是一味地外求疫苗而已。誠如上文中所提到,COVID-19病毒絕非如一些西醫以過去對抗SARS的經驗可以對抗。畢竟,病毒的進化超乎凡夫俗子的知識。事實證明,如今的COVID-19病毒已超過上文中所提醒的人類紅血球的生命週期,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在快速變異中。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愈來愈多人喜歡上健身中心的同時,也在無警覺的狀態下居然以飲用高蛋白及多吃蛋以達到養肌的目的。
然而,我們卻必須沈重地指出,如此的行為簡直就是慢性自殺的行為。真的符合老一輩的人在說的「替人死」啊!
很痛心地,但又必須在這裡點出,目前社群媒體上太多講一半的醫藥資訊!
牛奶一直以來是大多數的國人相信能夠對身體有益的食材;然而,任何一項食物永遠存在一刀兩刃的特性,有好處的同時也有壞處。
腦霧(brain fog)不是一種疾病,但卻是一種認知的障礙。可能導致此一現象的原因包括壓力、睡眠不足、飲食及藥物等,臨床上會造成記憶力及注意力衰退的現象。
罹患了此次的新冠肺炎,即使達到西醫所謂的痊癒標準,感染者亦會因為病毒侵入到腦部,而干擾到ACE2受體,導致腦部「發炎」,而致出現腦霧的現象,進而出現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what-is-covid-19-brain-fog-and-how-can-you-clear-it-2021030822076)。
當身體的胰臟β細胞受到損傷後,也就難以分泌可以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的胰島素。如此一來,在欠缺胰島素或胰島素分泌功能低下時,體內血糖濃度升高而導致糖尿病。
可惜的現況卻是,大部分的人當在醫療機構檢驗出血糖升高時,馬上服用控制血糖的藥物。這些人難道不知道,血糖及血壓就宛如情緒一般是會隨時波動的嗎?